科学研究

物信讲坛第一百三十讲:“从量子物理到量子技术”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2-07-01

主讲人:陈徐宗 教授

地点:物理南楼祥联厅

开始时间:2022-07-03 08:30

报告人简介:陈徐宗,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量子电子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新型原子钟中心主任,原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1987年考入中科院上海光机所读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导师:王育竹院士,1993年获理学博士学位,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院长奖。1993-1995年在北京大学电子学系做博士后,合作导师: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教授,作为主要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重大基金项目“原子喷泉频标的物理与关键技术研究”。1996-1997年在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任特别研究员,主要从事碘分子光谱与半导体激光频标的研究。1995年起任北京大学电子学系副教授,2000年任教授,2001年起任北京大学超冷原子物理与精密测量研究小组负责人,2003-2007年德国海德堡大学、法国普鲁旺斯大学、巴黎高师等访问教授。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Optics Letters》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200多篇。目前兼任英国物理学会Fellow、中国物理学会饶毓泰评奖委员会委员、中国基金委数理学部、信息学部评委、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时间频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物理学会原子分子专业委员会、量子光学专业委员会等委员以及英国物理学会期刊《Measur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编委等多种杂志编委。2010年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15年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

报告内容简介:1925年,海森堡为解释氢原子光谱的规律,得到了量子力学的矩阵表示,标志着量子理论的建立,但是也埋下了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理论质疑的种子。二战期间,美国在MIT建立辐射实验室并希望用量子理论来研制雷达,催生了原子钟、核磁共振、激光三种核心技术,引发了第一次量子革命,辐射实验室后来建立了MIT的电子实验(RLE)与林肯实验室。MIT电子实验室为了提高原子钟的精度又发展了原子冷却技术,催生了玻色凝聚的出现,形成了新的量子技术方向——量子精密测量和量子模拟的发展,爱因斯坦的质疑导致了EPR佯谬实验和纠缠实验的发展,这些基础研究推动了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的发展,与量子精密测量和量子模拟一起催生了第二次量子革命。北京大学从1958年成立量子电子学教研室,发展了我们国家的铷原子钟、铯原子钟,二十一世纪后,又发展量子信息、超冷原子物理、超快激光。最后介绍北京大学超冷原子物理实验的最新进展,包括:玻色气体量子相变、三维光晶格超流到模特绝缘态相变以及空间超冷原子物理实验的进展。

报告时间 报告地址
主讲人